2019年10月16日是第39個世界糧食日,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行動造就未來,健康飲食,實現零饑餓”。10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全面總結反映了中國糧食安全所取得的成就,70年來,中國在農業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成功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居民生活質量和營養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實現了零饑餓的目標。
中國糧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既有農業糧食生產的功勞,也有糧食流通和加工產業的功勞。糧食加工企業也將繼續責無旁貸地發揮自身優勢,在未來做出更多努力,扛穩中國糧食安全重任。
糧食產業發展,讓民眾從吃飽到吃好
根據《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近年來,中國的糧食年產量穩定在6.5億噸以上,比1978年3億噸翻了一番多,與1949年的1.1億噸相比,更是增長近5倍。糧食產量的大幅度增長,為中國實現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在,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時的209公斤增長了126%,比1996年的414公斤也增長了1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糧食產量的大幅度增長,徹底解決了中國糧食不足的問題,糧食再也不用“定量供應”了。
農業種出糧食,需要經過加工才能供應給消費者。中國糧油加工產業70年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有資料顯示,1949年,中國面粉廠僅存340家,生產能力只有250萬噸。稻谷加工的情況也類似,機器加工能力非常有限,更多的多是老式的碾米舂米的作坊。現在農村出身、稍微年長一些的人,都還記得小時候去土作坊碾米磨面榨油的情形,有些人家甚至自己動手碾米舂米。
根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統計,2017年我國糧油加工企業已達15509家,其中小麥粉加工企業2865家、生產能力年處理小麥19941.8萬噸,大米加工企業10317個、產能為年處理稻谷36397.1萬噸,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1648家、油料年處理能力為16928.2萬噸、油脂精煉能力5478.0萬噸。
一些糧油加工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以益海嘉里為例,益海嘉里1988年首次進入中國糧油市場,開始建設其第一家現代油脂加工廠,1991年第一瓶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問世。到今天,益海嘉里已經發展成以米面油加工為核心業務的大型企業集團,在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成和在建生產基地70多個,生產型實體企業100多家,銷售網絡覆蓋全國,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2018年,益海嘉里小麥加工產能達591萬噸,水稻加工產能352萬噸,油料壓榨和油脂精煉產能分別達到了2193萬噸和1058萬噸,分別占全國總產能的3%、1%、13%和19%。
糧油行業的發展,也讓糧食市場不再局限于一地,而是形成了全國甚至全世界一體的大市場。過去,糧食市場和流通不發達,人們只能吃到最多方圓幾百里范圍內的農產品,而今天,廣東的消費者可以很容易地吃到黑龍江的五常大米,遠在大漠,也能吃到家鄉的菜籽油。這些都是糧油行業的發展帶來的。
當然,糧食不再短缺,糧油加工能力大幅度提高,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其中就包括糧食過度加工的問題。以大米加工為例,稻米的糊粉層主要成分是脂肪、蛋白、食用纖維、礦物質,是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營養素,但是大米加工過程中的過度拋光,把糊粉層幾乎全部去除干凈。這樣加工成的大米,在外觀色澤和口感上當然都更討好消費者,但是其中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卻大量流失。過度加工的面粉也是如此,小麥麩皮中含有的大量營養成分都被拋棄了。
為了民眾的健康,同時也為了節約糧食,國家倡導適度加工的健康糧油,最新的大米國家標準降低了對加工度的要求。益海嘉里積極踐行企業責任、響應國家要求,突破技術加工壁壘,對大米產品不過度拋光,進行適度加工,保障大米產品美味的同時,還原大米的營養與健康。在這一健康飲食的趨勢中,糧油加工企業可以發揮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優勢,向消費者宣傳推廣多吃粗糧的好處。
糧食產業科技進步,推動糧食強國建設
中國糧食產業的發展,不僅僅體現在規模和加工能力的增長上,糧食產業的科技水平也獲得了巨大的進步,為保障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科技支撐、藏糧于技,是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糧食科技,不僅包括糧食種植領域的農業科技,也包括糧油加工儲藏領域的科技。以大米儲存為例,大米是一種不耐儲藏的糧食,尤其是在南方高溫高濕的環境中,很容易變質、生蟲。益海嘉里金龍魚大米采用低氧保鮮包裝,不僅可以防止霉、蟲的侵襲,還有助于保持大米原有的風味。
糧食加工企業還充分發揮引擎帶動作用,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對于實現糧食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傳統的糧食加工是比較初級的,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稻谷加工成大米,米糠和稻殼無法利用,甚至成了需要處理的黃色垃圾。小麥、大豆加工的副產品麥麩和豆粕也基本上只是作為飼料。糧油科技的發展則讓糧食的深加工成為可能。
以益海嘉里在中國首創的水稻循環經濟模式為例,一粒稻谷,在益海嘉里人手中,不僅可以化身為優質大米,米糠還可以制成健康的稻米油,提煉出卵磷脂、米糠蠟、谷維素等高附加值的產品,稻殼可以燃燒發電,就連燃燒后的稻殼灰,還能提取出白炭黑,成為生產綠色輪胎的優質原料。水稻循環經濟模式不僅僅大大延長了稻米加工的產業鏈,提高了價值鏈,也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中國每年生產大約2億噸稻谷,如果全部采用水稻循環經濟模式加工,其1600萬噸米糠全部榨油可以生產出230萬噸稻米油,相當于1300萬噸大豆的產油量,而米糠代替1300萬噸大豆,相當于節省了1.1億畝耕地;而稻殼燃燒可以替代2600多萬噸標準煤,可以減少30多萬噸二氧化硫排放。
除了水稻循環經濟模式,益海嘉里還研發出了“國產大豆精深加工模式”、“油脂化工循環經濟”等新型循環經濟產業模式,同樣能大大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價值,并節約大量資源。
糧油產業科技的發展,必將大大增強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能力,推動中國從糧食大國向糧食強國進軍。
糧油企業助力國際合作
中國的糧食安全也離不開國際合作。中國人口眾多,對糧油的需求巨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糧油消費國。盡管中國主要是立足國內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但是適度進口對于滿足國內多樣化的需求,保證部分糧油品種的供應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糧食市場的重要力量。2018年,中國包括大豆等油料和飼料在內的糧食進口總量為11555萬噸,出口總量366萬噸,分別比1996年增長944.8%、171.1%。進口總量中大豆8803萬噸;谷物及谷物粉進口2047萬噸,占當年世界谷物貿易量的4.9%。中國還通過農業科技合作等形式,分享中國的經驗,幫助不發達國家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對世界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糧油企業在中國的糧食國際合作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國家積極支持下,糧油企業“走出去”,在有需要的國家和地區開展農業投資,推廣糧食生產、加工、倉儲、物流、貿易等技術和經驗,提高了東道國發展能力,為東道國增加就業、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也為中國帶來優質的農產品,形成雙贏。
益海嘉里在促進農業國際合作中具有獨特的優勢。依靠母公司豐益國際的全球布局,益海嘉里將泰國的香米、澳大利亞的小麥粉、烏克蘭的葵花籽油等優質產品進口到中國,滿足中國消費者對優質產品的需求。豐益國際對全球布局與一帶一路戰略高度契合,豐益國際業務覆蓋的50多個國家,絕大多數都在一帶一路戰略的范圍內,豐益國際在這些國家設立了850個種植基地、制造工廠和廣泛的分銷網絡。
豐益國際積極參與上海進博會,致力于將世界各地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質優價的特色農產品輸送到中國,滿足中國民眾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助力中國糧食安全的實現。2017年,豐益國際從全球進口到中國的農產品和食品的總價值超過了100億美元,預計將來還有更大的增長空間。在即將開幕的第二屆進博會上,豐益國際將帶更多優質國外產品參會。
除了農產品進口,豐益國際也將益海嘉里在中國市場上獲得的經驗和技術輸出到國外,幫助他們提高發展能力。水稻循環經濟模式已經引入泰國,在東亞、南亞、非洲和俄羅斯,豐益國際的上百家大米面粉加工廠和油料加工廠,有不少也采用了中國工廠的經驗和技術。
過去70年,糧油加工業為中國實現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后,在中國從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邁進的過程中,糧食企業還將繼續努力,作出更多的貢獻。
服務熱線:400-616-5757
聯系電話:021-31199999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博成路1379號金龍魚大廈
公共事務郵箱:contact@cn.wilmar-intl.com
ESG聯絡郵箱:Sustainability-Yihaikerry@cn.wilmar-intl.com
Copyright ? 益海嘉里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 ?2009 京ICP備:12025066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