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湖南道縣一座海拔僅有幾十米高的小山丘,在考古學家到達后,一躍成為人類歷史上不可忽視的高峰。
在這座小山丘的山洞里,考古學家發現了兩粒距今12000年的稻米化石,這也是人類目前發現的最早稻米顆粒。
這樣平凡的小顆粒,是如何穿越漫漫歷史長河,發展成為今天關乎人類生存、財富與信仰的符號?
答案,全在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這部紀錄片《稻米之路》里。
一、野生稻遍布全世界 栽培水稻的發源地在中國
稻米的登場,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早,大概可以追溯到150萬年前。
但當時,它還只是可有可無的野生稻,地位跟雜草差不多,身材干癟,零星掛著細小的種子,隨風飄蕩。食草類動物路過,大概會啃幾口,順便把種子帶向更遠的地方,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都有過野生稻的足跡。
在人類歷史上,誰是第一個拿野生稻充饑的人?湖南道縣發現的那兩粒稻米化石的主人是誰?都已經無從考證了。
但考古有時候就是此處柳暗,彼處花明。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發掘的河姆渡遺址顯示,7000年前的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先民,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用簡易鐮刀、犁頭等工具,將野生稻進行人工栽培的人。
人類的馴化與耕種,賦予了稻米新生;反過來,它也回饋給了人類驚人的價值。起源于長江中下游的水稻,一路北上南下,向外傳播,流經朝鮮半島、日本,滲透到東南亞,西亞乃至整個亞歐大陸。如今,它已和小麥、玉米并稱人類三大主食,養活著全球60%的人口。
野生稻是自然的產物,而人工栽培的水稻,卻是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水稻,如今的世界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二、人類馴化了稻米 稻米也深深影響了人類
人類馴化了稻米,而作為餐桌主食之一的稻米,也深深影響了人類。從糧食到財富的變化與累積中,稻米慢慢超越食物的范疇,被賦予了更加深遠的意義。就像導演董浩珉所說的,“《稻米之路》不只是農業的故事,更是一個人類的文明的故事。”
1、古代北方,稻米竟是身份地位象征?
最近大火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看得人忍不住想穿越回唐朝,坐在街頭,點一碗水盆羊肉,來一份撕成小塊的胡餅,看盡長安春色。
但這部《稻米之路》及時提醒了我們——長安不僅有胡餅,還有精細的稻米。
只是由于北方地區氣候寒冷干燥,喜歡溫潤潮濕的稻米難以大面積生長。稀缺,令稻米在北方變得珍貴又緊俏,市面上難見,只能供給皇家和上層貴族,才仿佛隱匿了蹤跡一般。
如果誰來拍一部講述上層貴族飲食文化的作品,那一定有稻米的身影,畢竟“食夫道,衣夫錦”(吃上稻米和穿上錦鍛做的衣服,都是奢侈又享受的事情)的話,孔子早就說過。
不僅中國,稻米在深受唐文化影響的日本也是如此。節目中,日本原住民阿依努人在出海打魚時,總要將米酒撒入海里,供奉給神靈。為什么獨獨是米酒,而不是其他食物?“因為最好的東西才能用來供奉給神靈。而100條曬干鮭魚才能換來的10斤大米,正是我們最好最珍貴的東西。”
因此,很長一段時間,稻米都是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種實力的彰顯。
譬如,日本地位崇高的武士,會按照占有稻米多少,來劃分等級。而中國古代的掌權者,也在極力地擴充稻米的供應,武則天年間,光是洛陽含嘉倉,就存儲了數量巨大的來自蘇州的稻米,還有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里,汴河兩岸,人潮涌動,汴河河面,船只滿載江南稻米,源源不斷地運往首都開封。
“蘇湖熟,天下足。”隨著稻米地位的不斷鞏固和明確,古代的經濟重心也逐步從中原向富饒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轉移。
2、相撲、斗牛,竟然都跟稻米有關?
很多人,都看過相撲,兩個壯年大漢在進行著類似摔跤的競技活動。但沒想到,這竟然也跟稻米有關。
片中,就介紹了一種非常古老的相撲,叫“一人相撲”。一個相撲選手,與想象中的對手較量,看起來如同單人舞蹈,而且必須輸兩回贏一回。因為他想象中的對手稻子精靈,日本人期望自己認輸與屈服,能夠取悅稻靈,換來風調雨順、稻米豐收。
來源于農耕社會的風俗,在日本以相撲運動來呈現;在中國農村,則用斗牛比賽來表達。
每年春天播種之前,云南省滄源縣的佤族人都要舉辦斗牛比賽。大概,在歷史上的某一天,先民們偶然發現,被動物踩踏后的土地,更有利于水稻種植,于是農人們總在播種前故意放任動物們在田地里蹦跑纏斗,最終演變成了如今的斗牛比賽。
但無論是斗牛、相撲,抑或是其他民間由此演化而來的習俗,其本質都是以對稻作生產方式的模仿,來贊嘆頑強的、原始的生命力;來祈禱谷物豐收、天下太平。
3、稻殼和米漿混入泥土,堪比水泥?
稻米之路,是一條悄然延展的路。它不僅直接影響我們的飲食,更以悄無聲息的形式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中國古代,沒有水泥,人們就在泥土中加入稻殼和米漿,來形成堅固的建筑材料。福建龍巖客家人的土樓圍屋,就是用這樣的材料建成的。歷經戰火,許多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我們依然不知道這種材料的嚴格比例是什么。于是形成了很多猜想和傳說,但這些真假相間的故事都指向一個事實,那就是稻殼、米漿和其它材料混合之后能夠產生令人驚嘆的結果。”片中旁白說道。
還有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里,放著距今6000多年的骨笛。這種古老樂器最初的作用已經無人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藝術是建立在物質文明之上的,正是農耕文化的發展,舒解了河姆渡人的生存壓力,才逐漸有了吹奏樂器的誕生,才成就了歷史長河中嘆為觀止的文化與文明。
三、稻米,是中國與世界的紐帶
稻作文化的發展,促進了華夏民族的長久安定,更促進了文明發生與滋長,并將中國和整個亞洲緊密連接在一起。
但文明與對外貿易從來不是單向的輸出的。起源于中國,流傳自東南亞的稻作文化,也會反哺回中國,這就是文明流轉與交融的魅力。
數千年前,百越人一路往南遷徙,并將水稻傳播到了今天的越南。后來這些稻種經過當地的培育與進化,出現了耐旱、耐貧瘠等特點后,又以越南“占城稻”的名字返回了中國,并于宋朝年間被發掘推廣,“占城稻”這種旱稻的到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古代農人對雨水的極度依賴。
還有如今泰國烏汶府的農人在耕種時節將種子隨意拋灑在田地間,任其自生自滅的種植方式,也能在中國山區找到出處。而這種原始的種植方式,竟然意外地提高了稻米的品質,再加上當地肥沃的土地和充沛的降水,令稻米沉淀出了自然的香氣。
片中拍攝的烏汶府基地,是益海嘉里香納蘭泰國茉莉香米訂單水稻種植基地。得益于烏汶府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里生產的香納蘭牌高品質泰國香米出口到中國,讓老百姓也能品嘗香米。
益海嘉里研發成功了水稻循環經濟模式。在這個模式里,稻谷除了加工成大米,米糠還可以提煉出稻米油,稻殼燃燒發電,最后的稻殼灰還可以提取出優質的白炭黑,用于輪胎橡膠等產業。益海嘉里已經與世界知名輪胎巨頭固特異達成合作,向固特異供應稻殼灰中提取的白炭黑。水稻循環經濟大大延長了稻米加工的產業鏈,把稻谷的價值吃干榨凈,讓稻農更多受益。這個模式經驗已向緬甸等東南亞國家輸出。
如今,大米貿易已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重要貿易內容,似乎有著不錯的逐利空間。但在片中,被冠以“隱形超級富豪”、 “亞洲糖王”的郭鶴年先生卻說:“(米業生意)很難賺大錢。”
與其說難賺,不如說不能賺。今年96歲的郭鶴年先生,見證了近代華人在東南亞糧食貿易的歷程,一輩子謹記母親的教誨,“不能害老百姓,糧食是老百姓用的。”“不為自己求利,但愿大家共安寧。”這些人生信條幫助他,在其他領域一路拓展版圖,最終締造出龐大的商業帝國。
如今,在益海嘉里的商業版圖中,郭孔豐先生依然保有郭鶴年先生的初心。守護祖國老百姓的餐桌安全,為國人打造安全餐桌食品,成為益海嘉里的不懈追求。正是郭孔豐先生這樣的堅持和努力,使得益海嘉里經過30年的發展,成為集糧油加工及貿易、油脂化工、糧油科技研發等科工貿業務為一體的世界500強企業。
都說民以食為天,但紀錄片《稻米之路》突破了“食”這單一的角度,讓觀眾跟隨一粒稻米的步伐,穿越時空,體驗關于生命、財富與信仰的故事。就像總導演董浩珉所說的:“稻米之路背后,折射的其實是一部文化簡史。”
服務熱線:400-616-5757
聯系電話:021-31199999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博成路1379號金龍魚大廈
公共事務郵箱:contact@cn.wilmar-intl.com
ESG聯絡郵箱:Sustainability-Yihaikerry@cn.wilmar-intl.com
Copyright ? 益海嘉里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 ?2009 京ICP備:12025066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