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過,今年的小麥收割已經基本結束。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消息,今年預計全國平均畝產比上年提高10公斤,豐收成定局,同時小麥品質明顯好于上年,優質強筋弱筋小麥占比達到33%。而我國另一種主要口糧水稻的生長情況也不錯,南方早稻大部處于抽穗至灌漿期,長勢總體正常。
小麥和水稻,是中國人最主要的口糧。從2012年以來,我國小麥和水稻總產量每年都超過3億噸,根據國家統計部門的數據,2018年我國小麥和水稻總產量共3.43億噸,人均接近500斤,口糧問題基本得到了保障。事實上,隨著連續幾年的豐收,中國糧食庫存激增。據來自行業機構的預測顯示,目前國內小麥庫存約為7000-8000萬噸,超過每年小麥產量的一多半。水稻庫存同樣也很高。從2017年開始,國家連續調低小麥和水稻最低收購價,希望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以消化糧食庫存。
中國人的口糧需求在數量上已經基本可以保障。隨著消費升級,食品質量安全將更受重視,飲食結構變化也將使肉禽奶的需求持續增長。同時,國際形勢也有新變化,保障糧食安全供應,應有新的思考。
口糧供應基本有保障 消費升級離不開進口
隨著中國人均GDP進入較高水平、人口增長趨緩,口糧的需求將趨于穩定。從數量上看,口糧滿足國人的需求已經不成問題,保障口糧供給的關注點從數量安全轉向質量安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食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首先當然是要確保安全,其次還要有更高的品質。在這兩個問題上,中國的口糧還存在一些結構問題。比如小麥,過去國產小麥以中低筋品種為主,蛋白質含量較低,而制作高端面包等需要的高筋面國內原材料供應不足,需要進口。未來,保障口糧供給,應著重結構調整,滿足人們追求更安全更優質食品的需求。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也不斷升級,對肉、禽、奶、水產品等的需求將持續增加,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而養殖業也離不開谷物、大豆等作飼料。飼料中的谷物主要為畜禽提供能量(稱為能量飼料),而大豆主要提供蛋白質(稱為蛋白質飼料)。據布瑞克農業數據,2016/2017年國內能量飼料需求約1.48億噸,而同期國內能量飼料供應量達2.41億噸,供過于求。但在蛋白質飼料方面,國內原料嚴重短缺,依賴進口。蛋白質飼料的主要原料是大豆榨油后的豆粕,而國產大豆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包括飼料行業在內,2017年我國大豆總需求量達到 1.1079億噸,但是國內大豆產量每年不超過1500萬噸,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大豆進口9553萬噸,對外依存度超過86%。
進口大豆不僅為養殖業提供蛋白質飼料,也是中國食用油的主要來源。中國大豆油年需求量超過1600萬噸,絕大部分由進口大豆榨油而得到。由于食用油和飼料蛋白方面的巨大需求,中國不得不依賴進口大豆,如果中國每年超過1億噸的大豆需求都由國內生產,則需要耕地約10億畝,也就是說,全國一半的土地都用來種大豆,才能滿足中國的大豆需求。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國家農業農村部門有關負責人日前接受中央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因為資源稟賦原因,我國大豆主要依靠國外市場的局面不會改變,中國愿意擴大開放,愿意和所有國家做生意。
進口多元化 避免依賴單一來源
在各國資源稟賦有差異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國際市場、進口農作物可以節約本國土地等資源,將其用于本國更有優勢的領域。以日本為例,日本國土面積狹小,整體糧食自給率低于40%,只有大米接近完全自給(這與日本政府對大米種植的保護、日本大米人均消費量降低等因素有關),而油料作物則基本依靠進口。中國也是如此,每年進口的大豆、油菜籽、葵花籽等油料作物及白糖、棉花等其他農產品,約等于為中國節約了10億畝土地。
當然,進口產品、進口渠道應多元化,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來源,以便出現突發情況時可以從容應對。中國糧油學會副理事長涂長明建議,在當前形勢下,中國應該加快開放中亞、東歐和俄羅斯地區的油菜籽(粕)、葵花籽(粕)等優質農產品的進口,替代一部分進口來源的大豆需求。如果多進口100萬噸葵粕,其蛋白質含量約相當于80多萬噸豆粕,可以替代100多萬噸大豆進口。多進口200萬噸油菜籽,也可以替代約200萬噸大豆的蛋白質需求(在榨油上則可替代更多大豆)。
增加肉類產品進口,替代部分國內養殖業,這樣既可以降低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又可以降低養殖業對豆粕等蛋白質飼料的需求。據測算,若牛肉、豬肉、禽類各增加100萬噸進口,將減少飼料用量1400萬噸,減少大豆進口450萬噸,大大緩解中國對大豆蛋白的需求。
谷物的進口也是如此,擴大從中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地進口玉米和小麥都有很大的潛力。
支持農業落后國家 提高全球糧食供應
從長遠看,保障糧食供應的根本辦法是提高全球糧食產量。如果糧食總產量不變,中國擴大從一些國家進口糧食,這些糧食原來要出口的國家就要從另外的來源進口,全球總的供需形勢不會有大的變化。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應該為增加全球糧食產量,避免全球糧食貿易出現大的波動,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貢獻。
這也可以通過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來解決。國內方面,可以通過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增加產量。中國有不少農作物的單產量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據有關數據,雖然我國小麥、水稻、玉米的單產水平已經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但距離單產排名前十的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通過培育推廣優良品種、改良土壤、規模化種植等辦法,中國糧食單產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在國際市場上,中國也可以有所作為。中亞、非洲甚至南亞等很多國家擁有大量肥沃的土地資源,但是因為缺乏資金、技術等問題,糧食產量很低,導致糧食短缺。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報告顯示,2016 年全球有8.15 億人受到饑餓影響,其中亞洲饑餓人口5.2 億人,非洲饑餓人口2.43 億人,目前全球共有37 個國家需要外部糧食援助。這些國家絕大多數都位于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沿線,中國可以通過輸出資金和農業技術、建立農業科學技術示范中心,來帶動影響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幫助這些國家實行糧食自給甚至有余。全球糧食供應量增加,國際糧價下降,全球糧食安全有了保證,中國的糧食供應也就更有保障。
涂長明建議,中國農業走出去,不應該是到海外圈地種地,把產品運回來,而應該輸出農業種植和農產品加工技術,提高當地的農業水平,立足當地,解決當地的糧食供應問題。解決了當地的糧食供應問題,也就解決了世界的糧食供應問題,中國就有可能在國際市場上買到更廉價的糧食。
此外,農業走出去不僅要投資種植業,也要投資農產品加工業。以俄羅斯為例,俄羅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國家,但俄羅斯農業加工技術落后,管理很粗放,加工成本很高,中國加工大豆成本在150元/噸左右,俄羅斯則需要400元/噸。如果中國企業在俄羅斯的投資提高了其加工、物流、倉儲效率,降低成本,俄羅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將大大提高,必然會促進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中國作為進口需求方,也會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口糧數量需求可以保障、國際形勢不斷變化的新時代,保障糧食安全應該有新觀念。更多關注質量安全,滿足升級的消費需求,進口必不可少,應該充分利用國際市場,開拓更多渠道,進口更多終端產品,降低國內壓力。同時,中國應該加大對落后國家和糧食短缺國家的農業支持,增加全球糧食供應,穩定全球糧食市場,為保障國內糧食安全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服務熱線:400-616-5757
聯系電話:021-31199999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博成路1379號金龍魚大廈
公共事務郵箱:contact@cn.wilmar-intl.com
ESG聯絡郵箱:Sustainability-Yihaikerry@cn.wilmar-intl.com
Copyright ? 益海嘉里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 ?2009 京ICP備:12025066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