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北京舉辦了一場題為“行動造就未來——2030年我們可以實現零饑餓”的藝術展覽。該活動通過國內外藝術家以及從青年競賽中挑選的“食物與生存”相關作品,反映抗擊饑餓、農村可持續發展、家庭農業、扶貧、食品安全、農業文化遺產等多元主題。
益海嘉里金龍魚作為中國糧食行業領航品牌助力聯合國糧農組織,以公益為視角,共同開啟探討投資可持續糧食系統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意義。
為了提高人們對于饑餓和營養不良的認識,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18年世界糧食日,提出“行動造就未來”這一主題,旨在提醒國際社會牢記對人類所作出的承諾,呼吁社會各界為在2030年真正實現“零饑餓”貢獻力量。
同時,為提高公眾意識,聯合國糧農組織特別舉辦了此次藝術展覽。益海嘉里集團的“水稻經濟循環模式”,更是以實際行動助力聯合國糧農組織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一步實現。活動現場,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法國、荷蘭、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國的使館嘉賓,以及熱心公益的明星主持人、重要媒體嘉賓等,通過現場展示了解了企業的先進模式,部分嘉賓試吃了由優質產品制作的美食,共同分享了對此次活動的贊許和祝愿。
眾所周知,解決饑餓的根本是加大糧食供給和降低糧食成本,一方面可促進減貧脫貧,另一方面是對糧食的節約與對土地供給的增加。從全球不斷增長人口的溫飽問題到氣候保護,這一系列全球性重大挑戰,都可在可持續糧食系統的構建中尋求解決之道。
(左)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 馬文森先生 (右)益海嘉里米業事業部副總監 吳強先生
另一方面,除了各國政府的有效實政舉措外,各企業也盡其所能擔負責任、發揮作用。益海嘉里集團是此次活動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合作者,其首創的水稻循環經濟模式受到各界關注。這一獲得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的創新模式,遵循“循環經濟、節能減排、惠農利民”的理念,對水稻“吃干榨凈”完全不浪費式的綜合利用和深加工,在小鮮米、優質大米、稻米油、生物能源等方面做出了產業探索。
就如益海嘉里米業事業部副總監吳強的介紹:“水稻循環經濟模式,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能從米糠中提煉出的富含谷物素的稻米油,如果在全國復制推廣,可以大大節約大豆等油料作物的種植占地等,將農民土地用于更有價值的作物種植上。”
除此之外,附載在該循環經濟模式之上的,還有益海嘉里研發的稻殼發電技術、米糠油及從米糠粕提取脂肪酸、米糠蠟、米糠脂、谷維素、阿魏酸等衍生品用于食品專用油脂、油脂化工、化妝品等行業的技術。可以說,通過水稻循環經濟模式,每一粒稻谷的價值都得到了充分利用,產品涵蓋老百姓生活的“吃、住、行”,形成了循環經濟的產業閉環。這種模式對于世界稻米產業轉型升級來說,可謂具有引領示范作用。
與此同時,在這條水稻循環經濟產業鏈上結晶出品的金龍魚小鮮米、稻米油等產品,也受到了消費者和行業專業機構的贊許。例如,活動現場各位嘉賓試吃的壽司等美食,就是水稻產業鏈上全新技術結晶的優質產品——金龍魚小鮮米制作的。
據了解,金龍魚小鮮米通過對水稻進行“5步鎖鮮”,將“鎖鮮90天”概念融入到稻米領域,盡力保留大米營養價值的同時,讓嘉賓體驗到米飯粒粒回甘的天然美味享受。
而廣大消費者,在直接接觸益海嘉里優質產品的同時,也間接參與到了這一循環經濟模式中,實踐著效能的提升和浪費的降低,間接助力糧農組織“零饑餓”目標的早日實現。可以說,在益海嘉里的帶動下,包括消費者在內的整個社會,都在實踐糧農組織“行動造就未來”的倡議。
吳強在現場表示,“益海嘉里深知要實現徹底的脫貧,單靠一個集團、一個產業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創造可持續、可推廣、可復制的產業模式,啟發及吸引更多有擔當的品牌、企業參與進來,發揮各自所長,集社會之力帶動相關產業同步發展,真正全面實現減貧、脫貧、糧食不浪費,從而徹底實現零饑餓的目標。”
用行動造就未來,讓世界不再饑餓,這是益海嘉里的期許,也是所有人共同的愿景。
服務熱線:400-616-5757
聯系電話:021-31199999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博成路1379號金龍魚大廈
公共事務郵箱:contact@cn.wilmar-intl.com
ESG聯絡郵箱:Sustainability-Yihaikerry@cn.wilmar-intl.com
Copyright ? 益海嘉里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 ?2009 京ICP備:12025066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