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時值第36個世界糧食日,國家糧食局在南京召開了中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學術報告會。來自中央相關部門和江蘇省的行業領導及專家,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糧食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及路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益海嘉里集團副董事長、首席運營官穆彥魁受邀出席本次學術報告會,并發表了題為《發展現代糧食加工業,是推進糧食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的專題報告。
“在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最緊迫的任務是補齊糧食產業的短板,即糧食加工業”。穆彥魁就供給側改革過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當前糧食行業呈現的結構性矛盾,與糧食加工業先天基礎薄弱、后天發展受阻有直接關系。盡快補齊短板,將大大促進糧食行業速度和空間的發展,也將對供給側改革產生一定的推力。
同時,穆彥魁就如何發展糧食加工業的相關問題,結合益海嘉里集團母公司豐益國際在全球幾十個國家從事糧食加工業的模式和經驗,以及益海嘉里集團在國內的探索和實踐,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分別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在微觀的產業層面,穆彥魁認為現代糧食加工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必須引進現代化的加工技術,實現主產品規模化和品牌化,持續加強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他同時列舉了益海嘉里集團兩個產業模式的創新案例:水稻循環經濟以及大豆精深加工。證明充分挖掘廢副產品潛在價值、最大限度延長產業鏈,企業才能具備更強的競爭力,行業才能健康有序發展。而要實現產業模式的創新,關鍵在于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益海嘉里集團對糧油科研項目研究鼎力支持,截至目前已經有369項科研成果申報國際國內專利。
在宏觀的產業層面,穆彥魁認為糧食加工業要想實現健康發展,亟需按照十八大以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精神,對現行的一些產業管理方式和政策進行改革和調整。其中存在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一是收儲制度的改革,二是加大糧食行業對外開放,并且鼓勵多元資本公平競爭。
近年來,國家糧食流通體制在種植和加工之間的收儲環節越來越強化和突出,導致糧價升高,加工企業不堪重負;收儲與加工爭奪糧源,企業競購力不從心。對此,穆彥魁建議把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點放在強化扶持加工企業,并弱化收儲地位、改革收儲模式,確立糧食加工業在糧食流通中的核心樞紐地位。當前的權宜之計是在政策性托市的執行過程中,為加工企業收購原糧留出時間窗口;同時建議加工企業承擔起政策性儲備的職能;中央儲備堅持20%-30%的安全底線,政策性儲備任務可以充分利用加工企業的倉儲設施來實現,財政適度補貼加工企業的儲備成本。而根本之計在于盡快實現對農戶直接補貼,改革主糧定價機制,讓種植與加工直接對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提高中國糧食產業競爭力。
在擴大糧食行業對外開放、鼓勵公平競爭的問題上,穆彥魁對中國油脂加工、糧食加工的發展路徑及發展狀況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外國投資的優勢在于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應充分發揮其在技術創新方面的示范效應;第二,行業開放程度越高,發展速度、發展水平、成長質量也越高,糧食加工業具有投資大、風險高、技術含量高、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外資企業本身的投資積極性并不高,建議結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改革的機會,真正降低外商投資糧油加工業的門檻;第三,要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各種所有制企業基于平等的政策和市場待遇。穆彥魁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糧油產業對外開放力度,為外商投資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利用外商的技術優勢和資本優勢,與國內同行共同為中國糧食產業的進步發展作貢獻。
穆彥魁的發言得到與會專家和政府領導的高度評價。出席本次報告會的不同領域、不同類別的專家圍繞促進糧食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主題做了精彩報告,并分享和交換了許多精彩的意見和建議。
益海嘉里集團將持續面向國家、面向行業,為推進糧食供給側改革、發展現代糧食加工業、促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等方面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服務熱線:400-616-5757
聯系電話:021-31199999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博成路1379號金龍魚大廈
公共事務郵箱:contact@cn.wilmar-intl.com
ESG聯絡郵箱:Sustainability-Yihaikerry@cn.wilmar-intl.com
Copyright ? 益海嘉里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 ?2009 京ICP備:12025066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