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政協聯組會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大食物觀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一種觀念。其實早在2016年,“樹立大食物觀”就曾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作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作為糧油產業龍頭企業之一,益海嘉里金龍魚始終以提升國民餐桌的幸福感為己任,積極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不但確保食物產得出、供得優、供得多樣,而且不斷深入強化食品安全教育,努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健康的食物、更優質的服務、更多元的選擇,以實際行動助力大食物觀的落地。
本系列通過四期內容給大家分享益海嘉里金龍魚在踐行“大食物觀”上的成功經驗。本期先從益海嘉里金龍魚如何通過發展大產業,為國民提供大食物說起。
一株水稻長出大產業,大食物里有“稻”路
中國雖然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但此前很長一段時間,由于水稻種植加工行業副產品綜合利用率低,產業鏈不完整,導致這一世界餐桌的主角,一直以來僅作為主糧滿足人們的溫飽。
深耕中國多年,益海嘉里金龍魚深知,只有大產業,才能產出大食物。一稻一米一滴油,看似微小,實則關系到百姓“舌尖上的幸福”,規模必須做大,產業鏈必須拉長。從2006年在黑龍江佳木斯建立第一個水稻加工生產基地起,益海嘉里金龍魚就堅持對水稻加工行業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最終探索出水稻循環經濟模式,讓稻米不再僅作為主糧存在,而是靠著“七十二變”活躍于中國百姓的餐桌。
在該模式中,一粒稻米除了化身品牌大米外,其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米糠也搖身變成了高營養價值的稻米油。稻米油的出現不僅豐富了以風味油種為主的中國食用油消費市場,也滿足了消費者對食用油日益增長的高品質需求。而榨油后形成的米糠粕因富含卵磷脂、谷維素等多重營養物質,在水稻循環產業鏈上,還是多種食品、保健品的原輔料。
隨著產業鏈持續延長,一粒稻米還能衍變出不同的食物:稻米油炸出食物的清新滋味,彰顯米油格調;米粞粉被“介紹”給豆乳,演繹米乳豆漿的醇正香甜;大米粉“勇闖”烘焙世界,書寫米蛋糕的美味傳奇……有效推動水稻從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也為大食物發展提供了提供了一條可行思路。
向植物“要蛋白”,種豆不止得豆
優質國產大豆長期面臨的“減產、低價值”困局,在益海嘉里金龍魚的大豆精深加工產業模式下,一顆小小的大豆完成大食物的變身,經過一個個車間與工廠里輾轉騰挪后,除了能產出大豆油,經過不同的生產線還能被加工成食用磷脂、豆皮、醬油豆粕、食用豆粉等300多種精深加工產品,上一道工序的副產品都能成為下一道工序的原料,最終被“吃干榨凈”。
在這條產業鏈上,益海嘉里金龍魚嘗試向植物要蛋白,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以精煉豆油產生的副產品豆粕則作為原料,經過高科技工藝處理,可以生產出大豆分離蛋白粉、大豆烘焙蛋白粉、大豆組織蛋白粉、大豆濃縮蛋白粉等植物蛋白產品,進一步完善人們的食物結構。
去年,益海嘉里金龍魚旗推出植物肉產品——益海牌“餐飲素肉”,就是以優質大豆蛋白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經過包裝,這些類似“真肉”口感的植物肉產品最終可化身為肉腸、肉醬、肉丸、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回鍋肉等肉制品及菜肴,端上人們的餐桌。
益海嘉里金龍魚開發出的這種模式拓寬了大豆“大食物化”的發展領域,為構建食物品類更豐富、食物結構更優化的營養膳食結構提供了極大幫助。
總體來說,大食物觀,基礎是糧食,是對傳統以糧為綱觀念的拓展升級。踐行“大食物觀”,意味著要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推出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
發展大產業,才有大食物。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益海嘉里金龍魚陸續在全國數十個省、直轄市建立大型糧油基地和綜合加工工廠。通過充分挖掘副產品潛在價值、延長產業鏈、開創“水稻循環經濟”、“大豆循環經濟”等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創新型產業模式,逐漸構建起益海嘉里金龍魚式的“大糧油生態”,使糧油產業領域更寬、附加值更高、產業鏈條更長,為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獲得更高效的食物供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服務熱線:400-616-5757
聯系電話:021-31199999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博成路1379號金龍魚大廈
公共事務郵箱:contact@cn.wilmar-intl.com
ESG聯絡郵箱:Sustainability-Yihaikerry@cn.wilmar-intl.com
Copyright ? 益海嘉里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 ?2009 京ICP備:12025066號-1